標  題 德明科大舉行教育部A類全校型中文語文教養課程革新推動計畫演講活動 —以佛洛伊德觀點詮釋隱地〈人〉一文的涵義
刊登日期 2017-04-07 資料來源 通識教育中心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教師成長社群於3月22日下午1時30分,在綜合大樓A408教室舉行本學期第一次活動,由朱介國主任召集社群成員與大學閱讀課程TA,進行教育部A類全校型中文語文教養課程革新推動計畫演講活動。由朱主任擔任主講人,題目為「以佛洛伊德觀點詮釋隱地〈人〉一文的涵義」。

  朱主任於演講伊始,表示要講這個題目,實有感而發。因為有國文老師認為沒必要教白話文,白話文學生一看就懂,便無心上課,故他們認為還是要上文言文,除了學生不易懂外,也較有文化深度。這種意見或許有其道理,但是白話文學生一看就懂,也未必是實情。就以隱地〈人〉一文而言,以白話文寫成,學生對於字面意義可能讀得懂,然而更深一層涵義則未必能了解。如「外表永遠保持高貴的人,必有其低下之處。外表永遠保持典雅的人,必有其野性之處」這一段話,如果只用「人在群眾裡,是一個外在的我。面對自己,又有一個內在的我」來比照解釋,則只能回答一半。因為後者無法滿足前者的「必有其低下之處」與「必有其野性之處」。況且,前者的「外在的我」似乎是虛偽的,「內在的我」才是誠實的。此時,固然可用「外在的我」來對等後者的「外表永遠保持高貴」與「外表永遠保持典雅」,但「低下之處」與「野性之處」似乎旁落,無法解釋其所從來。為此,朱主任才會主張用佛洛伊德的觀點,來詮釋隱地這一篇文章。

  佛洛伊德主張人有3個「我」,即:原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原我是一個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由慾望所組成。超我則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為人類的道德良知。自我則是處於原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它不像原我按滿足原則來活動,而是遵從現實原則來行事,以調節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存在的衝突。在了解這3個「我」後,就可以知道「外表永遠保持高貴」與「外表永遠保持典雅」是「自我」在行事,因為它知道「低下」與「野性」的「原我」難以見容於社會。至於該文所云「面對自己」的「內在的我」究竟是佛洛伊德學說裡的哪個「我」呢?作者並未言明,可能是「原我」,也可能是「超我」。不過,根據「人的角色千變萬化,有時說謊,要不是自己的耳朵聽到自己的說話聲,怎會承認自己是說謊者」此段文字,則其中的自己顯然兼具「原我」與「超我」的性質。此外,作者又云:「人生是一連串希望的幻滅。人反反覆覆的行為無非都是:最初渴望打進一個圈子,然後又想盡辦法擺脫那個圈子。」致使「一個人可以成為枕邊人。枕邊人,亦可以成為路人。」追究其因,乃因人有「七情六慾」的「原我」。當然作者亦認為「清心寡慾」也是人的另一種性質,吾人可以將其等同於「超我」。就是這兩種「我」為我所擁有,故作者才會說:「就在我們的肉身,時而靈時而慾,就像畫與夜,交替循環,人的身體,就是靈與慾的戰場。」

  由於篇幅有限,無法詳載當天演講全豹。不過,以佛洛伊德理論的3個「我」為立基,確能將隱地〈人〉一文詮釋地淋漓盡緻。讀者若有興趣,可以上該校圖書館網站,觀賞全部演講過程。對於白話文教學與利用相關理論來詮釋文章的方法,相信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對於另闢教學之道,亦將能獲得極大的幫助。

 聯 絡 人:通識教育中心朱介國主任   電 話:(02)26585801ext:2790

德明科大舉行教育部A類全校型中文語文教養課程革新推動計畫演講活動  —以佛洛伊德觀點詮釋隱地〈人〉一文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