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德明財經科大邀請徐銘謙副執行長演講:千里步道-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刊登日期 2017-04-20 資料來源 通識教育中心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實施「教育部A類:全校型中文語文教養課程革新推動計畫」,特於106年4月7日在該校圖書館F201教室,舉辦學生學習講座。當天的演講人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女士,題目為「千里步道-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有120名師生至現場聽講。
  徐副執行長於演講伊始表示,自然寫作分唯心與唯物兩個層面。前者為經由觀察、介入與抒情的過程,寫出自己的感受。後者則是透過勞動與自然互動而產生的寫作。演講人的寫作明顯屬於後者,故她在開場白後,提出了唯物自然寫作的4本代表著作:阿寶《女農討山誌》、廖鴻基《丁挽》、李奧帕德《沙郡年紀》及三浦紫苑《那啊那啊、神去村》,她同時也提到了自己獲得「開卷好書獎」的2本著作:《千里步道,環島慢行》和《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因為這兩本書的內容,與她今日的演講關係密切。
  徐副執行長首先由臺灣的登山步道談起,就以陽明山的坪頂古圳為例,該條路線的登山步道原本由當地火山形成的安山岩築成,但因有人嫌上面長青苔,故其步道石階都被換成水泥與花崗岩。為了抗議政府的施工,徐副執行長曾經舉行過「刷青苔救古道活動」,來阻止這種對登山者膝蓋及環境保護有害的石階工程。接著,徐副執行長秀出了一張多人登山的照片,發現其中有人並不走石階而走石階旁邊的草地,理由竟是為了保護膝蓋。而且更令人印象深刻之處,是這種表面看似堅固的石階工程並不堅固。因為石階旁的草地常有人行走,故草不茂盛,一遇下雨,便會被沖刷,繼而遭侵蝕,石頭也會跟著鬆動而毀壞。接著,她又列舉了臺灣石階工程的怪現象,有高架的步道,也有在步道上鋪上止滑墊,更有甚者,竟連地氈與輪胎也隆重登場。追根究底,這都是因為臺灣的登山步道無法順利排水的緣故。為此,她特別前往美國,參加了阿帕拉契山徑的步道建築工程。她在當地發現,原來美國人建築步道,不但是「注重排水」,更是「就地取材」與「還其原貌」。例如當地絕無石階步道,而是在架好木椿的泥土上,鋪上碎石,最後覆以樹葉,自然步道就完成了。其中,無論是木椿或碎石,皆是為了有利排水而設。甚至他們為了讓斜坡的水流減速以減少對泥土的沖刷,才會在坡道上埋入看似做為臺階的一顆石頭。再者,她也帶來了臺灣人沒有的觀念,即登山步道工程不一定要做得堅固,例如一座橋,她寧願用木頭做成,即使被洪水沖跨了,一星期後就能重建完成,而且被沖掉的木頭也順勢回歸了自然,豈不是很好?說到這裡,她突然話鋒一轉,問同學砍樹以建築步道好嗎?原來砍樹此事也曾經激起絕對生態中心主義者的反對,但演講人認為對此應採取中庸之道,因為這些被砍的樹依舊是用於山林之中,對於生態並無損害,且有利於建築自然步道,她並以李奧帕德的說法與印度某處年降雨量達2萬4千毫米的地方之造橋為依據,向大家說明中庸論者說法較為可信。
  最後,演講人介紹了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推廣的「環島千里步道」,也介紹了幾處步道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其中以虎尾的台糖鐵路與台灣高鐵的交會處,最令人驚奇。在這個千里步道之上,減碳加上慢行,不但讓旅人看到沿途美麗的花草與田舍,更激發了小民經濟的活力。原來處處留心皆學問,誠如通識中心朱主任所云,感謝徐副執行長帶來了內容如此豐富的演講,讓該校學生重新認識了自然,也重新領略了臺灣之美。原來大家習以為常的登山步道,竟然也有這麼大的學問。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該校可以邀請徐副執行長再次蒞校,向教師們演講,繼續推廣手作步道的理念。

 聯絡人:通識教育中心朱介國主任   電話:(02)26585801ext:2790

德明財經科大邀請徐銘謙副執行長演講:千里步道-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