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德明科大邀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 蒞校示範演出
刊登日期 2019-04-01 資料來源 通識教育中心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實施「(108) 高教深耕計畫」,特於108年3月25日在該校綜合大樓一樓第二閱覽室,舉辦學生學習講座,並邀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團員蒞校示範演出。當天的演講人為李亦舒老師,演出人為魏伯丞老師、黃昶然老師、陳秉蓁老師、廖亮慈老師,以及負責容妝的趙敏如老師。

講座開始,魏伯丞老師率先登場,一連示範京劇演出時,武生所必須具備熟練的基本工,說明如下:
1.拿頂:也稱「倒立」或「大頂」,雙手支撐全身,頭朝下兩腿向上倒立。
2.下腰:雙手手掌張開,上半身向後彎,以手掌撐地作為支點。
3.壓腿:上身挺直,距把杆一步遠,腳跟放在把杆上,勾腳尖,上身往下腿部壓,兩手緊緊抱住腳跟。
4.踢腿:單腿繃直,向前方踢起,腳尖緊對眉心。
5.朝天蹬:也稱「蹬靴」,支撐腿直立站穩,另一腿用手經體側上托,腳尖勾起,腳底朝上,高與頭平。
6.三起三落:就是一條腿平伸,另一條腿三起三落,膝蓋須打直。
7.雲手:丁字步站立,右手向右側伸平,掌心向外,扣腕,左掌端放左胸前,掌心向上,目視前方,隨即右掌向左進,同時左掌自胸前向右移回來,右手到胸前後,雙掌上舉畫一個圓後回來,左手順勢握拳而右手往旁伸去形成山膀樣式。
8.旋子:通常為由右向左旋轉,當左腳向左後方落步時,上身隨之向前平俯,向左向後甩腰,兩臂則自右向左隨之平甩;左腳蹬地時,右腿先向後上擺事實起,繼而左腿也依次向後向上挑腿,借甩動的慣性使身體在空間平旋一周後依次落地。

魏老師看似輕鬆、不經意的示範動作,實則是透過從小紮實的訓練(晨功、二堂功),才有以致之。而這些基本工,是為了形塑演員在舞臺上一舉手、一投足自然而然地能夠呈現美感。

接著,由李亦舒老師為同學介紹京劇中人物角色之分類,也就是「行當」。說明如下:
(一)生行
1.老生(鬚生):指劇中中年以上的男性,口戴髯口(鬍子),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唱工老生、靠把老生、衰派老生。
2.小生:指劇中年輕的男性,依其身份可分為翎子生、紗帽生、扇子生、窮生等。
3.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武生。
(二)旦行
1.青衣:以唱工為主,扮演端莊正派之角色。
2.花旦:多扮演性格活潑的女子。
3.花衫:表演介於青衣和花旦之間。
4.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5.老旦:用本噪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三)淨行(花臉)
1.銅錘花臉(正淨):以唱工為主。
2.架子花臉(副淨):以工架為主。
3.武花臉(武淨):以武打為主。
(四)丑行
1.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茶衣丑。
2.武丑:又稱開口跳。
  
而在李老師講解「行當」的同時,黃昶然老師(老生)、魏伯丞老師(武生)、陳秉蓁老師(青衣、花旦)、廖亮慈老師(武旦),也依次示範唱腔或身段。
  
趙敏如老師則為大家介紹京劇的後臺。舊時,對傳統戲曲之服裝,總稱為「行頭」,而大凡演出所需用物都以特置的箱子放置,統稱「戲箱」(又稱「衣箱」),擺放在後臺,由專人管理。戲箱分成五類:大衣箱(以文戲服飾為主)、二衣箱(以武戲服飾為主)、三衣箱(以內衣褲鞋為主)、盔頭箱(有男性女性之分)、旗把箱(各式開打武器與旗子)。另有「包頭桌」一類,放置旦行容妝用品。統稱「五箱一桌」。
  
最後,李老師特別介紹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配合「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推出新編崑劇《良將與惡魔:雙面吳起》,由曾永義教授、王瓊玲教授共同編劇。此劇突破傳統,以「淨」為貫穿全劇的主角,使其淋漓盡致的發揮唱、唸、做、打的專長與特色。值得期待。
  
今日講座的精彩內容,相信參與的同學們,一定深感意猶未盡、不虛此行吧!

聯絡人:通識教育中心 呂春明老師 聯絡電話:(02)2658-5801轉2797
德明科大邀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 蒞校示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