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德明科大邀請許玉青老師演講——QT教學法
刊登日期 2020-04-27 資料來源 通識教育中心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實施「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特於109年4月15日(三)下午,邀請許玉青老師向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教師成長社群的成員與TA進行演講,題目為「QT教學法」,介紹正在臺灣師範大學實施於大一國文(已更名為「思辨與方法」)的深度討論教學法。
由於演講內容十分豐富,茲擇要報導如下:

一、QT為Quality Talk的簡稱,中文譯名為「深度討論」,提供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討論來增強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架構。此教學法係由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的研究成果。

二、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深度討論的基礎架構是營造一系列能夠激發學生對文本深層討論的條件,藉由架構建立一個友善談話的情境,來了解諸如是誰決定文本、由誰掌控討論等等要素。較理想情況,則是由老師選文本與主題,而詮釋權及討論則交給學生主導,老師適時指引,而師生共同對文本討論。相較於以往被動式的學習,老師應鼓勵學生自然地將文本內容與自身經驗連結,並且確保學生吸收消化於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知識。

三、俄亥俄州州立大學2009年針對「文本討論」進行後設研究,將閱讀課程中的文本討論分為三類:1. 內文討論—針對文章資訊進行理解,沒有連結自身感覺。 2. 延伸討論—將感覺延伸至文本,即:你對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或這段文字讓你聯想到什麼?3. 批判與分析—辯證想法,學生來回推敲文本,談論作者、文章探討的議題等等。

四、演講人利用三個小時的時間,以實例講述了QT的「實施方法」:1. 將學生分4-5人異質性小組。 2. 課前先給予學生主題背景資料進行閱讀。 3. 實施20分鐘的討論。 4. 說明規則:以學生自行開場,不用舉手,一人一次發言,尊重他人發言權力等。 5. 老師儘量鼓勵學生進行深度討論。 6. 過程錄音或錄音。

五、至於其時間分配則為:教師引入20分鐘、高層次文本問答30分鐘、支持性討論30分鐘、價值批判10分鐘、教師總結10分鐘。

六、最後,演講人以一篇名為「假新聞」的文章,作為在場師生的實習對象,並照表操課,讓大家由「做中學」以熟悉此套教學法的執行過程,並了解其中各種名詞的意義,諸如分析型問題AY、歸納型問題AQ、推測型問題SQ、感受型問題AF、連結型問題CQ、測試型問題TQ、追問型問題UP、分析型問題AY,以上為問題類型編碼;至於回應類型編碼則為:解釋型談話EE、累積式談話CT、探索性談話ET。

聯絡人:通識教育中心 朱介國主任  

聯絡電話:(02)2658-5801ext:2790

德明科大邀請許玉青老師演講——QT教學法